2010年5月26日 星期三

20100522_攝影講座心得

今天和小南去聽了EPSON 攝影講座 PART 6 ,因為今年才剛好買了曾敏雄老師的書『容顏寫真』 ,


所以一看到主講者就決定要報名了。

這場講座一共有三位老師,但是我發覺老師們都很謙虛,真的非常非常的謙虛,讓我超感動的。

曾敏雄老師網誌    yahoo網誌

吳政璋老師介紹

劉振祥老師網誌  劉振祥老師所拍攝的照片


第一位曾敏雄老師

他認為自己非常不善言談,並引述張照堂老師的話 :『攝影家是一匹狼,總是沉默,而孤獨。』

沉默指的是不善於使用言語表達,而孤獨則表示需要獨自思考的漫長過程。

第二位老師吳政璋老師

一開始就說,當初的興趣為何會選擇攝影,因為這樣可以不用對著別人說話。沒有想到,還是走上這條路(意思是,要對著大家講話) ,也一直希望大家不要認為他是攝影大師。

第三位老師劉振祥老師

從早上十一點就過來等待,但是他認為自己很開心上了一堂半的課,他說自己不是受正統攝影學問出身的,所以可以聽到這兩位老師的分享,讓他很感動。

在回家的路上,我不斷地想著,這三位老師給了我們多麼棒的風範。因為即使已經義無反顧投入攝影這麼多年,每一個老師都已經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和具代表性的作品,也確實被許多人所認同。卻仍然對於其他人的作品及想法,帶著全然的尊重和感謝分享的心態。不會因自己的看法,而一昧的去否定別人的看法 。

我在他們身上 沒有看到一絲的驕矜,但每個老師在談起攝影時,都是一種發光發熱的眼神,那樣的他們,讓我覺得我要學的東西還很多很多阿...

接下來是心得筆記了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曾敏雄老師的主題:【風景是甚麼】。

他緩緩地提出一個個的問題
『那麼你需要先定義風景是甚麼?』
『人可以是風景嗎? V.S. 風景可以是人嗎?』(我看著老師的作品,真的很耐看 。 一幅幅的畫面明明就是景物,卻又像帶有感情 在訴說一般)
『攝影家需要經過轉化來呈現這些畫面』。(我認為,轉化真的很重要,不過…也好難ㄚ )
『到底要拍甚麼?』
『每一個階段,都要不斷的質疑自己,那麼你作品的深度將會慢慢累積。』(我現在也很質疑自己,哈哈… )

老師提到了一位捷克的攝影家出了一本『混沌』(我GOOGLE了一下,應該是约瑟夫·寇德卡。 介紹一      介紹二

他的畫面真的很有歷史感,也存在著很直接的情感。 老師提到他之前不懂這位攝影家在拍甚麼, 但後來他就懂了。)

第一個欣賞的作品是【消波塊】。
老師提到他每到一個地方,例如:高雄, 可以的話,就會去拍攝消波塊。這是因為他某天發現,原來很多地方的消波塊形狀都是不一樣的。

也因為消波塊的形狀體積並不大,所以這時候產生了一個問題。

『Q:你要和被攝物體距離多近?
◎近距離-表現它的紋路及質感。
◎遠距離-表現它的形狀和其他消波塊的關係。
◎再遠一點的距離-表現消波塊群與整個大環境,在畫面中所呈現出來的意義。』

( 後來自己覺得這好像也是在說人和人的相處,
◎ 親人-朝夕相處,所以清楚個人的情緒和習慣。
◎朋友-和朋友互動距離的掌握 。
◎ 社會-對於社會價值的認知程度。)

『要信任自己的感覺,思考怎麼做。』
『拍攝和編輯是兩回事,想要如新詩般表現時 ,大約是6張的張數。為散文抒情時 ,可能是30~40張。當然小說就是更多的張數了。』
『若是張數少,彼此一定要有關係,但是變化要大。』

老師提到,若是一次去一個地方拍攝出30張好作品,倒不如去30次,每一次都拍出一張好作品,他認為後者會是更好的方式。

這其中重要的關鍵就是【時間】。有了這個關鍵因素,作品會變得非常耐看。因為經過時間的變化,這些都會為攝影者及被攝者帶來很大的變化。(我想,這是因為攝影者也會有不同心境,被攝者也是)
『若是要展示給別人看的東西,一定要經過思考過。』
接下來的【人人都是台灣頭】系列 ,也非常的棒。

介紹一    介紹二

『若是一張單張照片去看,這些是肖像照。但若是以百張為單位來看,這又何嘗不是風景。』
『在攝影棚內,攝影師和被攝影者往往都有一種無處可逃的感覺,因為就是一定要面對著鏡頭。』

老師提到這個系列,提到很多拍攝的趣事。其實最困難的事情就是,你如何與人互動 ,如何建立與被攝者間的信賴度。這些都是短短十分鐘要完成的事情。(老實說,我覺得這是很困難的事情, 我自己其實也不愛被拍照,我能體會那種壓迫感,在攝影棚內 ,只能與攝影師面對面,完全無法閃躲,我馬上就會產生 肢體僵硬和呼吸困難的感覺,我自己都作不到的事情,也很難要求別人做到吧!老師有額外提到,應該要訓練一下自己...讓自己也習慣被拍攝
另一個覺得困難的事情,是決定棚內的燈光怎麼打和很快的取得陌生人的信任感,這也未免太難了...不過剛好曾老師和許培鴻老師(幫工研院作大型海報)都作過這件事情,我太佩服老師們了...

老師也很有趣,他會提起一些拍攝過程中的趣事,例如:有位媽媽小聲問他可不可以穿比基尼來拍。然後小結了一下,拍攝這個人時,到底拍得好不好。我想對於老師來說,他比較在意這件事情吧! )

因為對方都看過他的作品,所以會比較容易建立信賴度,也因為時間很短,會很快速的要求對方配合。(例如:如果是男生,他就會直接要求對方脫上半身, 後來有人發問,為甚麼?老師說,因為聽過某位大師說當你裸露下半身時,會感覺到放鬆, 所以他還很客氣的只叫男生脫了上半身... )

老師也提到『不要受限』。
『你要如何把肖像當成一個風景。』
『最棒的事情就是和對方聊聊天,可以獲得那不同的人生智慧,若是可以,希望可以和一個人慢慢的聊天一上午 ,慢慢的拍...。』
『高更說過:[我正要離開(大溪地),年紀老了兩歲,心情卻年輕了二十歲;比我抵達時更像野蠻人,但卻更聰明了。]』
『若是可以換,我希望可以換回初學者的眼睛,因為那雙眼睛才是最有想像力的。』
『照片也可能會是光圈,快門都對了,但是沒有感情的。』
『慢慢才學會了甚麼是模糊的道理。』
『最好的攝影方式就是講究你的感覺。』
『在蘭嶼時 ,因為孤單無聊,所以拍攝出來的東西也是反映自己的內心。』
『所以風景到底在哪裡?』(我這時候突然很想回答 在每個人心理)

現代攝影之父-Ansel Adams

在新墨西哥州拍攝了「幽靈墓場」、「教堂」等相關作品

現場有同學問到了關於攝影器材的挑選問題。
『應該真正要問的是。現在的攝影機器是否能滿足你所要拍攝的作品。』
(老師也提到柯錫杰老師是使用24 -105mm 5d 及張老師使用canon G10)
『可以讓照片說話就是好照片。』
『應該要去了解黑白照片中,濃度和反差是什麼?
濃度:有多黑。反差:黑白之間的對比。找出最黑和最白,屬於你自己的灰階、中間階調,形成自己的風格。』

【隱藏的記憶】

『作品是創作者的想法、觀看景物的觀點。』
『畫面中的力量,如何去呈現,是沉靜或吵雜都會有不同的看法。』

【安魂曲】 (尚未發表) 只拍攝一半的畫面,而留下另一半空白;在將其對稱後,會有一種完美性。
最困難的是這個作品呈現出人具體的潛意識形態。
每個人觀看都會進入自己心靈的黑暗面,進入一種沉寂的領域。
這作品是老師在家長達半年時,歷經思考做出來的。他調侃自己需要借錢來拍照,但是這些作品的表現力,真的很深沉也很棒。 (我個人大推     其實老師每一份作品我都會推吧 ^^)
『影像的張力,應該是來自畫面,而非只是一昧的大廣角。』

現場有人問到,如何能夠一直保持自己對於攝影有想法。
老師舉自己本身為例,他認為攝影是一口井,電影也是一口井,每一次都由攝影這口井來提水,當然會乾枯。他建議應該是要多方面的體驗,還有謹記攝影的初衷。

現場有人提問,關於閃光燈的問題。
老師反問了:「為什麼需要打燈?因為要把最重要的地方打亮。」所以他在剛拿到閃光燈不久,就直接進行拍攝【人人都是台灣頭】系列了。(所以也根本沒去學怎麼使用。)

第一個講座結束後,有人向老師問到觀看作品的問題。
老師本身之前沉浸於音樂與音響的世界長達十幾年,他以聆聽『鎮魂曲』來作為解釋。
就像是不同的音樂家所彈奏出來的音樂,都各有其特色。(我很喜歡老師這一段解釋,不揾不火,又以自己的音樂經歷來解說攝影之道)
因為提問的人太多了,後來沒能跟老師拍到合照,不過還好我中場已經有請老師幫我在書上簽名了^^。

第二場是吳政璋老師的【攝影的創作與分享】

『觀念+態度=成果。』
『可以先參考別人的作品,慢慢養成自己的風格。』
『要有時間和自己對話。』
『定位自己心中的攝影是「技術」還是「藝術」?決定用多少時間來學習?
◎ 「技術」:了解相關的工具,材料特質,能準確掌握,並呈現基本的影像美感。
◎ 「藝術」:可能要花上一輩子的時間,去了解生命,述說關於我們自己的生命,影像呈現是「社會文化現象的時代價值」。』

創作思維的價值
1、 認清其真實面。
一開始攝影是來自於對於保留肖像的需求,從畫筆->暗箱->相機,都來自於科技改變了使用的工具,這時候人們總是會分成兩派去討論其優缺點,例如:攝影也曾被區分為藝術派和寫意派。
◎攝影發明的動機與發展過程。
◎打破攝影的鏡像(現實反射的宿命)。

2、創作來自「生活」。(老師認為多年後,再回過頭來看,和生活有關的照片才顯得更珍貴。)
◎工作:人際,制度,經濟收入。◎家庭◎社會環境

『是(美)與(真實)之間的形式表現嗎?』
由施蒂格莉茨所提倡的純攝影
『是操作工具或是被工具操作?』
『村上隆說過生活中憤怒與不滿的情緒,是創作時最重要的靈感來源。』
老師有一張照片裡面是兒子在假扮假面超人,而老婆正在敷臉,這樣的對比是男人想要變得更強壯,而女人總是想要對抗歲月,要變得美麗,我覺得太有趣了。

接下來是劉老師的講座
這時候就以看作品為主,就沒有動筆記下。
狂草
但是老師有一張照片讓我超級感動的,是雲門舞集的同伴們,在雲門發生大火後,陪伴他們走過十幾年的鐵皮屋內,拍攝的一張大合照,那個場景,活像是個方舟,乘載著每一個人,每一個人都有著屬於自己的身影,中間是林懷民老師,就像是一種精神的象徵,擁有著屬於雲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