掌握副食品製作技巧 養成寶寶良好健康飲食習慣
讓4~6個月大的小寶寶開始吃副食品,這可說是寶寶成長的必經過程。當寶寶逐漸可以坐得穩、長出牙齒、胃腸消化功能和吞嚥功能更成熟時,尤其是6~12個月大的寶寶,正是發展咀嚼的關鍵期,為讓寶寶日後能順利銜接成人飲食方式的最佳時機。當然,提供寶寶ㄋㄟㄋㄟ以外的食物,也是讓他認識、品嚐新食物的機會,新鮮天然原味的食物風味,可以豐富寶寶的感官刺激,滿足其身心需求。新手媽媽在幫寶寶準備副食品時,從食物的選擇與餵食的頻率都要把握一個最大的原則,那就是「循序漸進」。
1.食物類型:在添加副食品時,應依食物是否引起過敏的程度依序添加。建議順序為:米、穀類--水果--蔬菜--豆類--肉類--蛋類。當寶寶吃了某種食物後,便出現紅疹、腹脹、腹瀉等過敏現象時,則暫停餵食,並就醫確認是否因為食物引起或其他原因造成。
2.種類多寡:每次僅添加一種類食物,且建議每種食物餵食5~7天左右的時間,這樣不僅可以了解寶寶對食物的喜好,也能藉由這樣的方式觀察寶寶是否對某些食物過敏。
3.食物狀態:寶寶的咀嚼發展尚未完全成熟前,必須先改變食物的狀態,而讓寶寶先適應食物咀嚼的口感,使寶寶接受進食副食品。而食物狀態的順序應為:液體--半流質--泥狀--條狀--塊狀。逐漸的寶寶就可以和成人吃一樣的食物了。
4.餵食頻率:剛開始學習用不同進食方式的寶寶,吃副食品的速度一定會比喝ㄋㄟㄋㄟ的速度慢,為了不讓寶寶因為太餓而缺乏耐性練習咀嚼,建議剛開始餵食副食品時,在兩次哺乳之間餵食,再逐漸增加餵食頻率,減少哺乳次數。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的每日飲食指南,每個人每天都要攝取下列六大項的食物才叫均衡飲食,副食品準備也是如此,才能盡早讓寶寶接受各種不同食物的風味。
1.五榖根莖類:米飯、麵食、蕃薯、洋芋等主食,主要是供給醣類和一些蛋白質。如:米粉、麥粉、米精、麵條、稀飯、山藥泥、南瓜泥。
2.蛋白質類:含豐富的蛋白質,是寶寶成長很重要的營養素,如:魚肉、豆腐、豆乾、雞肉、豬肉、雞蛋等。
3.奶類:牛奶及發酵乳、乳酪等奶製品都含有豐富的鈣質及蛋白質。4.蔬菜類:各種深綠色與深黃、深紅色的蔬菜,主要供給維生素、礦物質與纖維。如:高麗菜、洋蔥、紅蘿蔔、菠菜、甘藍菜等。
5.水果類:水果可提供豐富的維生素、礦物質與纖維。如:柳丁、蘋果、木瓜、葡萄、香蕉、西瓜等。
6.油脂類:炒菜用的油及花生、腰果等堅果類,都可以提供所需的脂肪。
寶寶成長的每一階段,添加副食品的方式略不同,敘述如下:
●4個月大前:這個時期的寶寶,母奶是最佳的食物,有許多醫師建議哺餵母奶之外,無須添加任何補充品,包括開水都是多餘。因為母乳已經含有充足的水分,不過也可利用喝開水幫寶寶漱漱口。
●4~6個月大:適當的食物有:米麥糊、菜湯、新鮮果汁,而且建議使用湯匙來餵食,讓寶寶慢慢應用並適應以嘴巴來咀嚼及吞嚥的功能。
●7~9個月大:除逐漸增加米麥糊及菜湯、果汁的攝取量外,可以增加攝取的食物種類及改變食物的狀態,將水果及蔬菜製作成泥狀,可以單吃或是加入米麥粉中一起進食。
●10~12個月大:除原本的食物逐漸增量外,可以嘗試讓寶寶吃一點較軟的乾飯,從一小口開始。另外,這個階段可以吃全蛋,建議用蒸的方式,方便寶寶入口。當然也要注意寶寶有沒有過敏的情形發生。
●12個月大以上:這個階段開始,食物的狀態已經可以進階成塊狀,但是要注意塊狀的大小,並以軟塊狀為宜,避免寶寶進食時噎著。
最後提醒新手媽媽在準備副食品時,可以把握下列六大原則,讓寶寶吃得營養又健康!
1.食物單一化:準備的食材必須新鮮,愈簡單愈好。給予副食品的內容最好單一化,不要幾種蔬菜混著吃,一次給予一種即可,讓寶寶先吃過幾次之後,再慢慢加其他的食物。
2.食品少加工:副食品最好避免加工食品,如香腸、火腿、肉鬆、肉品罐頭。
3.烹調少調味:烹調方式盡量清淡、低油、無調味。吃了過多調味料的食物會讓寶寶習慣吃口味較重的食物,一旦養成習慣,他就不太吃口味比較淡的天然食品,而偏向吃較甜、較鹹的食物。
4.容易吞嚥:一定要料理成容易吞嚥的食物型態,如製作成泥、糊狀。
5.避免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:若有過敏體質的寶寶,要延後給予蛋黃或帶殼的海鮮及蝦貝類、花生類等食品。
6.注意烹調過程的衛生安全:烹調蔬菜的過程是先洗淨、川燙、切碎、高溫烹煮,這樣才能達到充分殺菌的目的,並減少農藥殘留。(作者:許美雅營養師/台北長庚營養治療科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